一秒记住【882小说网】 882xiaoshuo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176章跑道(第1/2页)
当飞机终于飞离美国领空,向着浩瀚的大西洋彼岸飞去时,柳如烟心中那根紧绷的、随时准备迎接“美国安可”的弦,才算真正松弛下来。她和陆沉相视一笑,彼此的眼中都充满了对过去旅程的满足和对全新大陆的无限憧憬。
经过在欧洲的短暂转机,他们登上了飞往非洲大陆的航班。这一次,他们的目的地,不再是任何一个耳熟能详的旅游城市,比如开罗、开普敦或是马拉喀什。陆沉的选择,一如既往地,充满了深度探索的意味。
“我们世界篇的第一站,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,它不是一个国家,更像是一个文明的十字路口。”飞机上,陆沉在平板电脑上展示着一张古老的航海图,“它位于东非的海岸线上,一个古老的河口,自古以来就是阿拉伯、波斯、印度和非洲内陆文化交融的熔炉。那里没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,只有迷宫般的石头小巷;那里的空气中,永远弥漫着丁香、肉桂和海风混合的味道;那里的时间,仿佛被凝固在了几个世纪之前。我想,要理解非洲,我们不应该从现代政治或动物大迁徙开始,而应该从它最古老、最多元、也最富诗意的文明肌理开始。”
他指着地图上的那个名字——扎马尼(Zamani)。一个虚构的、却又融合了桑给巴尔、拉穆等东非斯瓦希里海岸城市所有魅力的地方。
柳如烟看着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名字,心中充满了向往。告别了秩序井然、规则明晰的“新世界”,他们即将踏入的,是一个更加古老、神秘,充满了未知与原始生命力的“旧世界”。这正是她所期待的。
于是,在阔别许久之后,他们的社交平台上,终于更新了一条让所有粉丝都心潮澎湃的动态。
标题充满了史诗般的厚重感与对新篇章的敬畏——“告别新大陆,回归最初的家园!‘往后余生’世界篇,生命摇篮非洲!”
【非洲!!!天呐!我终于等到世界篇了!这个跨度太大了!】
【从美国的现代文明到非洲的古老源头,陆总的旅行哲学我真的瑞思拜!】
【扎马尼?这是哪里?我怎么从来没听过?已经开始期待了!】
【非洲!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动物世界和沙漠里,期待陆总柳总带我们看一个不一样的非洲!】
当飞机降落在扎马尼国际机场时,一股浓烈而滚烫的热浪,夹杂着红土地的尘土气息和某种不知名香料的芬芳,瞬间涌入机舱。柳如烟深吸一口气,感觉自己身体的每一个细胞,都在与这片古老的大地进行着信息交换。
这里的一切,都与他们熟悉的美国截然不同。机场不大,却充满了色彩。穿着鲜艳的“康加”(Kanga)和“基滕格”(Kitenge)花布裙的女人,头顶着巨大的包裹,从容地走过;男人们的肤色黝黑,眼神深邃,笑容淳朴。空气中,回荡着他们听不懂却充满韵律感的斯瓦希里语。
他们没有选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,而是坐上了一辆略显破旧、却被漆成五颜六色的“达拉达拉”(Dala-dala),一种本地的合乘小巴。车里挤满了人,播放着节奏感极强的非洲音乐,窗外的景象飞速倒退——巨大的猴面包树、零星的茅草屋、以及在路边嬉戏的黑皮肤孩童。
他们预定的住所,位于扎马尼的灵魂所在——石头城(StOneTOWn)。那是一座由古老的珊瑚石建筑组成的、迷宫般的古城。他们入住的,是一家由19世纪阿拉伯商人的宅邸改造而成的精品酒店。
当他们推开那扇沉重的、雕刻着繁复花纹的巨大木门时,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。一个凉爽的、种满了热带植物的中央庭院,四周是两层楼高的、有着白色拱廊的回廊。房间里的家具,都是厚重的深色木材,床上挂着白色的纱幔,充满了浓郁的殖民地与阿拉伯风情。
稍作休整,他们开启了非洲之旅的第一场直播。
标题充满了对这片大陆的敬畏与好奇——“在人类的黎明之地,聆听古老非洲的心跳!‘往后余生’扎马尼寻根之旅!”
镜头前,他们已经换上了更融入当地风情的服饰。陆沉穿着一件宽松的白色亚麻衬衫和卡其色长裤,显得随性而又儒雅。柳如烟则穿上了一条在路边小店刚买的、橙色与蓝色交织的基滕格花布长裙,头上还包了一块同样花色的头巾,整个人散发着一种异域而又明艳的动人魅力。
“JambO!各位亲爱的‘云游’伙伴们!”陆沉用一句斯瓦希里语的“你好”开场,“我们现在已经成功抵达了非洲大陆!这里是东非海岸的古城——扎马尼。这里的时间,流淌得格外缓慢;这里的空气,充满了故事的味道。”
【哇!非洲!柳总这身打扮也太美了吧!像个部落公主!】
【陆总也好帅!这身打扮太有《英国病人》的感觉了!】
【这酒店太有特色了!雕花木门!我爱了!】
【JambO!跟着陆总柳总学新语言了!期待非洲大冒险!】
他们的扎马尼之旅,从迷失在石头城的迷宫小巷开始。
这里没有宽阔的马路,只有狭窄的、仅容两人并行的巷道。两旁的石屋紧紧相依,高高的墙壁将阳光切割成一条条明亮的光带,投射在斑驳的墙面上。他们漫无目的地走着,时而会遇到一个安静的小广场,时而会看到一扇极其精美的、雕刻着莲花或锁链图案的巨大木门。
“这些门太美了。”柳如烟抚摸着一扇雕刻着《古兰经》经文的木门,赞叹道,“它们不仅仅是门,更像是一件件艺术品,代表着曾经主人的财富、信仰和身份。”
陆沉在一旁解释道:“斯瓦希里海岸的木雕工艺,融合了非洲、阿拉伯、印度和波斯的风格。门上的雕刻,都有不同的寓意。比如方形的几何图案代表着阿拉伯风格,象征着经商;而圆形的花卉图案,则带有印度教的色彩,象征着富足和好运。”
他们穿过小巷,来到了石头城最热闹的地方——中央市场。
这里是当地人生活的中心,也是一场感官的盛宴。空气中,浓烈的香料味、海鲜的咸腥味、热带水果的甜腻味和牲畜的气味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种独属于非洲市井的、复杂的味道。
香料摊上,红色的辣椒粉、黄色的姜黄粉、褐色的丁香和肉桂,堆积成一座座小山。水果摊上,摆满了他们从未见过的热带水果。海鲜区,渔民们正在大声地叫卖着刚刚从海里捕获的、巨大的金枪鱼和石斑鱼。
柳如烟被这一切深深吸引,她感觉自己仿佛掉进了一个万花筒。陆沉拉着她,来到一个香料摊前。摊主是一位头戴白色小圆帽的老人,他热情地为他们介绍着各种香可料的用途。他抓起一把丁香,告诉他们这是本地最重要的出口产品;又拿起一颗肉豆蔻,说它可以用来烹饪,也可以入药。
柳如烟买了一小包混装的“马萨拉”(MaSala)香料,准备回去尝试一下非洲风味的烹饪。
中午,他们没有选择游客云集的餐厅,而是在陆沉的带领下,走进了一条不起眼的小巷,找到了一家只有几张桌子的本地小馆。
他们点了一份最地道的、用炭火烤制的“米什卡基”(MiShkaki),一种用香料腌制过的牛肉串;一份用椰浆和各种香料炖煮的咖喱牛肉(NyamayanaZi),搭配着一种名为“乌伽黎”(Ugali)的主食。
当食物端上来时,柳如烟好奇地看着那团白色的、像玉米面团子一样的东西。“这就是乌伽黎?”
陆沉笑着,为她示范了正确的吃法。他用手揪下一小块乌伽黎,在手心捏成一个带有凹陷的小团,然后用它去蘸取浓郁的咖喱牛肉汤汁,再一起送入口中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176章跑道(第2/2页)
柳如烟学着他的样子,尝了一口。乌伽黎本身没有什么味道,但它完美地吸收了咖喱的香浓,口感扎实而又独特。而那份烤牛肉串,则充满了浓郁的炭火香气和香料的复合风味,让她吃得停不下来。
“太好吃了!”她满足地感慨,“这才是真正的当地味道!”
第二天,他们决定离开石头城,去探寻扎马尼的自然与乡野。
他们包下了一艘传统的“独桅帆船”(DhOW),沿着扎马尼河,向上游驶去。这种有着巨大三角帆的木船,数百年来,一直是东非海岸主要的交通工具。
船夫是一位皮肤黝黑、笑容淳朴的中年人。他熟练地操控着帆船,在宽阔的河面上,借着风力,安静而平稳地航行。两岸是茂密的红树林,不时有各种水鸟从林中飞起。
柳如烟盘腿坐在甲板上,感受着微风拂面,看着两岸不断变换的风景,感觉整个身心都放松了下来。
船行至一处开阔的水域,船夫忽然放慢了速度,指着不远处的水面,用不甚流利的英语说:“HippO...HippO...”
柳如烟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,只见一群河马,正懒洋洋地泡在水里,只露出圆滚滚的后背和一对小小的耳朵。它们不时地张开巨大的嘴巴,打着哈欠,发出沉闷的吼声。
“哇!是河马!野生的河马!”她激动地小声说。
船继续前行,他们还看到了在岸边晒太阳的尼罗鳄,那冷酷的眼神,让人不寒而栗。
下午,船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旁靠了岸。船夫介绍说,这是他的家乡。村民们对他们的到来,报以好奇而友善的目光。孩子们光着脚丫,追逐着一只用塑料袋做成的足球,笑声清脆。女人们则坐在巨大的猴面包树下,一边聊天,一边编织着草席。
他们没有去打扰村民的生活,只是在陆沉的带领下,去村子里唯一的小学,将他们提前准备好的文具和糖果,交给了学校的老师。老师是一位年轻的本地人,他用真诚的语言,表达了对他们的感谢。孩子们拿到礼物后,脸上露出了羞涩而又灿烂的笑容。
离开村庄时,柳如烟的心中,充满了复杂而又温暖的情绪。她看到了非洲的贫穷与落后,但更看到了这里人民的乐观、淳朴和强大的生命力。
“我忽然觉得,我们之前的旅行,都太‘精致’了。”她对陆沉说,“在这里,我才第一次,如此真切地感受到,‘活着’本身,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。”
第三天,他们再次回到石头城,去触摸这座城市历史中最沉重的一面。
他们来到了曾经的奴隶市场遗址。如今,这里已经建成了一座圣公会教堂,但在教堂的旁边,依然保留着当年关押奴隶的地下室。
他们跟随着向导,走下狭窄的石阶,进入了那低矮、潮湿、几乎没有光线的地下室。向导介绍说,在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,这样一个小小的、不到二十平米的空间里,要关押五六十名奴隶,让他们在这里等待被拍卖或运往海外。
柳如烟站在冰冷的石室里,看着那条用于冲刷排泄物的石槽,和墙上用于拴住奴隶的铁环,感觉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。她几乎能想象到,当年这里充斥着怎样的绝望、恐惧和痛苦。
教堂外,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令人心碎的奴隶纪念雕塑。五个带着铁链和枷锁的奴隶,被困在一个深坑里,他们的表情,充满了无助与悲伤。
柳如烟站在这座雕塑前,久久不愿离去。她的眼眶湿润了。这一刻,她才深刻地理解到,那些她在美国看到的、关于种族问题的根源,究竟在哪里。历史的伤痕,如此深重,如此触目惊心。
离开奴隶市场时,他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。
为了转换心情,也为了感受非洲文化的另一面,晚上,陆沉带着柳如烟,去参加了一场本地人的音乐与舞蹈集会。
在一个露天的广场上,篝火熊熊燃烧。几位鼓手,正激情四溢地敲打着大小不一的非洲鼓。那鼓声,不是单一的节奏,而是由多种节奏交织而成的、充满了力量和变化的复调音乐,仿佛在与人的心跳共振。
在激昂的鼓点中,一群男女舞者,赤着脚,在场地上尽情地舞蹈。他们的舞姿,充满了原始的、野性的力量,时而模仿动物的姿态,时而进行着充满爆发力的跳跃。他们的脸上,洋溢着纯粹的、发自内心的快乐,与白天在奴隶市场看到的悲伤,形成了强烈的对比。
柳如烟看得入迷,感觉自己的灵魂,都快要被那鼓声所点燃。一位戴着花环的大妈,笑着向她伸出了手,邀请她加入。柳如-烟有些犹豫,但在陆沉鼓励的眼神中,她还是勇敢地走进了舞池。
她笨拙地模仿着大家的动作,很快,就被那种纯粹的、释放天性的快乐所感染。她跳着、笑着,感觉所有的沉重与烦恼,都在这激昂的鼓点和淋漓的汗水中,被彻底地释放了出去。
在即将离开扎马尼的前一晚,他们坐在酒店庭院的躺椅上,仰望着非洲大陆那片纯净的、缀满了璀璨星辰的夜空。
“扎马尼,给了我太多的冲击。”柳如烟感慨道,“它有最美的色彩,最动听的节奏,最淳朴的笑容,也有最沉重的历史和最残酷的现实。它太复杂了,我感觉我才刚刚触摸到它的一个小小角落。”
“这就够了。”陆沉握住她的手,“理解一个全新的大陆,需要时间和耐心。我们才刚刚开始。”
他从背包里,拿出了他为柳如-烟准备的,非洲之旅的第一份礼物。
那是一个小巧的、由乌木雕刻而成的盒子。打开盒子,里面静静地躺着一枚吊坠。吊坠的主体,是一颗深邃而神秘的、呈现出天鹅绒般蓝紫色调的宝石,被一圈朴拙的、手工敲打过的银边包裹着。
“这是‘扎马尼之星’。”陆沉柔声说道,他用一个虚构的名字,来称呼这颗类似于坦桑石的美丽宝石,“它只产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下,经过亿万年的沉淀才得以形成。它的颜色,像这里的夜空一样深邃,又像这里的海洋一样湛蓝,还带着一丝黎明前的紫色。它不完美,内部有一些天然的纹理,就像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,充满了故事。”
他将吊坠为柳如烟戴上,那冰凉的宝石,贴在她的肌肤上。
“我希望,它能为你留住扎马尼的星空、鼓声和那份最原始的感动。它代表着这片土地的古老、深邃与坚韧。也提醒我们,无论我们走多远,都不要忘记,这里,是我们所有人,最初的家园。”
柳如烟抚摸着胸前的“扎马尼之星”,感觉自己与这片土地,建立了一种深刻的、无法言喻的连接。
当他们终于要离开扎马尼,准备飞往非洲大陆的下一个目的地时,他们的内心,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不舍。
他们的社交平台上,更新了非洲之旅的第一篇章总结。配图是那张柳如烟穿着基滕格花布裙,在石头城的雕花木门前,回眸一笑的照片。
文字充满了感性的思考:
“世界篇的第一站,我们回到了人类的黎明之地。扎马尼,用它迷宫般的小巷、辛辣的香料、沉重的历史和狂野的鼓点,为我们上了一堂关于‘生命’本身的课。在这里,我们学会了迷失,学会了聆听,也学会了在历史的伤痕之上,尽情地舞蹈。非洲,我们才刚刚开始读你,便已深深着迷。下一站,我们将深入内陆,去追寻那些驰骋在稀树草原上的巨大身影。你好,非洲!你好,更广阔的世界!”